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天下为公

B. 家国一体

C. 中央集权

D. 官僚政治

 

B 【解析】周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等级,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社会在政治上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B正确;夏启时即已“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A错误,故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C“中央集权”说法错误,故排除; D所述官僚政治始于秦朝,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冯梦龙(1574-1646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通俗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在传奇《酒家佣》的序文中曾这样说道:“世人但勿以故事阅传奇,直把作一具青铜镜,朝夕照自家面孔可矣。”他的那些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

——摘编自《冯梦龙通俗文学观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文学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17年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主题为“联合国维持和平改革;执行和后续行动”的高级别会议。会议引起联合国会员国高度重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法国总统马克龙美国副总统彭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以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分别代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与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到会并讲话。他说,每天维和人员都在为建立种久和平创造条件,维和行动仍然是一个“成本效益极高”的工具,但一些问题亟待改革,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古特雷斯说:“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政治的首安地位,以使维和行动的部若对外交努力提供积极支持,而不是将其替代;第二,维和行动的装各应当得到适当保障;第三,维和行动应当维护联合国的价值观;第四,必须与非盟和欧盟等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构建这种伙伴关系并在各方支持下,联合国就一定能够使维和行动适应断旧挑战,使其变得更加有效和具有成本效益。”

——据《安理会商讨联合国维和改革的执行和后续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联合因维持和平改革”设想。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铁道部逐步开始主辅分离的进程,铁路系统内的学校、医院、工业工程等辅业逐渐被分离出去。2005年,为缩减管理层级,铁道部正式撤销了铁路分局。当然,这些“断尾求生”式的改革并未涉及铁道部体制的植心……即政企合一型的垄断体制。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旨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大部制改革,此旧垄断封闭的铁道部体制直接阻碍了政治系统整体优化的实现。

2012年,铁路“两院”改革完成,铁路系统的检察院与法院正式移交地方。在此之后,在2013年的铁道部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

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道部作为独立、政企合一部门的历史就此终结。

——摘编自马得勇、张志原《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道部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道部体制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道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