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B.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
D.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 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
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D.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A. 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 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
D. 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机器制茶业兴起
B. 海关关税的降低
C. 国内政局的变动
D. 国际茶市的扩大
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 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 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
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
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
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