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考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之瑜,明末浙江余姚人,以自己不能为...

(历史——选考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之瑜,明末浙江余姚人,以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就放弃仕途,专注于学问。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朱之瑜在一年内三次拒绝其特别征召,人称“征君”。朱舜水多次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日本。日本水户侯德川光国欲兴学育才,礼聘朱氏为国师到江户(今东京)讲学。朱之瑜以故乡“舜水”为号,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朱之瑜往来于江户、水户两地,公开讲学,传播儒学。日本学者、达官显贵纷纷诣门求教,执弟子礼听其讲学。朱之瑜在教育上视中外为一体,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他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后来的日本学者评价说:“天佑以还,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不惟后来明治维新受此良好之影响,即于朱氏学说本身发扬而光大之,其功亦伟矣!”梁启超在评论朱舜水时也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

—据《世界近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之瑜在日本讲学的背景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朱之瑜在日本讲学的历史影响。

 

(1)背景:明清易代,朱之瑜反清复明失败;日本政府发展教育;明清之际出现儒学批判进步的思潮。 思想主张:政治上主张反清复明;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中外一体;学术上注重实践,强调学以致用。 (2)历史影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推动了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使儒学发展成为日本传统道德的基础,并对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日本学者、达官显贵纷纷诣门求教”“实理实学、学以致用”的信息并结合明清之际出现儒学批判进步的思潮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视中外为一体,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 “实理实学、学以致用”的信息归纳回答即可。 (2)依据材料中“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明治维新受此良好之影响,即于朱氏学说本身发扬而光大之”“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儒学发展和明治维新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曼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拉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

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就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1)根据材料,概括阿登纳提高德国地位的设想及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的相关举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世界贸易发展大事表

20世纪30年代

美国胡佛政府出台了《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把3200多种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到60%。而其贸易伙伴国在法案出台前就已经闻风进行反制,打起了贸易战。

20世纪40年代

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总协定成立以后,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过贸易法,强调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之上,并设置了301条款,目的是使美国有权裁定其贸易伙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借此扫除美国的出口障碍。

20世纪90年代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从表中提取关于世界贸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改革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浏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一方面,美国大量印刷钞票,从以亚洲国家为首的地区购入大量消费品,致使中国、日本等国的美元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同时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国继续印刷美元填补赤字。另一方面,美国发行大量的债券,中国、日本等国大量购买此类美元资产,从而使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回美国。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现象被称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表明

A. 美元仍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中心

B. 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基本保持稳定

C. 美国实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建

D.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