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代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期,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营。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材料二 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的合法流通货币。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
——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材料主要反映出
A. 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B. 依靠官府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C. 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此举说明:
A. 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
C. 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
D. 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
B. 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
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 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D. 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