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家爱伦堡在《解冻》(1954年发行)里中写到:“窗外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情景。寒冬终于站不住脚了。马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到处在流水。…到解冻的时节了。”“解冻文学”的出现反映了
A. 对历史和现实弊端的批判
B.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反思
C. 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
D. 对新经济政策的无比怀念
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A. 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 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
C. 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 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
《全球通史》中写道:“l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 工业革命的需求
C. 中西交流的加强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西安事变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1936年12月14日,一份通过上海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之手转来的发自莫斯科的电报,阐述了三点意见:西安事变是由日本人、汪精卫和张学良共同炮制的阴谋;蒋介石是唯一有资格领导中国抗日的人选;中国共产党应力促事变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对苏联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 已掌握日本参与西安事变的相关信息
B. 希望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战的责任
C. 对张学良曾经发动对苏战争的报复
D. 希望中国局势稳定牵制日本
(题文)《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 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 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 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 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明太祖在法律文件《大诰》中整顿吏治方面规定了一些特殊的办法,鼓励百姓自行绑拿害民官吏送交上级部门查办。这种情况表明
A. 明初的官民矛盾非常尖锐
B. 明初的政治带有近代色彩
C. 统治方式有较强人治色彩
D. 民众的参政意识已经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