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酌情赋分,原则上4个要点) (2)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原则上答出3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原则上答出3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可得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由材料一中的“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得出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结合所学近代前期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外交转型的相关史实,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即可,具体来说,从积极影响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从思想上来说,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从具体实践来说,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从外交了理论来说,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从中国的发展来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从局限性看,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虽然实现,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理念:需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回答。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并提出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和谐世界等。意义:由材料二中的“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可得出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由材料二中的“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由材料二中的“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俄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就意识形态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这两个事件的全部影响。

——摘编自[]约翰. W.梅森《冷战》

材料二  在外交政策的制订上,苏联缺乏安全感,相反,美国很有安全感。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他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三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文明与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分裂和冲突。

“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不过,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跫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一划线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美两国具有不同安全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苏美两国是如何维护其自身“安全”的。

(3)分析材料三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举例说明“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

 

查看答案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查看答案

新中国初期,在接到出席某会议的邀请后,周恩来提出:“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的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在该会议上中国

A. 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 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查看答案

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

C.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 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查看答案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C.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