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目的:整治官场腐败;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制度;督促一切政务进行;维护统治。 特点: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逐层落实与考查(责任制);加强了内阁集权;可操作性强。 作用: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作风更加务实)。 (2)说明: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考成法”的目的可以从材料中的“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就概括为“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制度,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即可。“考成法”的特点主要从内容进行概括,例如,“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就可以概括为“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再例如,“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就可以概括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其他的要点也可以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 (2)通过读材料特别是材料二不难发现“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要从政治作用、经济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可以注意材料中的“莫敢有偷心焉、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等字眼,也可以结合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目的就是要整顿吏治,所以政治作用主要是指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等等,而经济作用则是从增加了政府收入、官吏们不敢烂贪钱财等等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20世纪30年代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开展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和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1935年资源委员会实施重工业五年计划;1933-1937年先后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等等;1934年开始发起“新生活”运动,培养“现代国民”,造就“现代国家”。

大危机由美国爆发,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导致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上台。

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和建立世界霸权计划,开始大举侵华。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据王术静《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研究》等改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东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从数据上看,欧洲在“二战”刚结束时,早已深陷财政泥潭无力自拔。1947年英国政府白皮书说:“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西欧政府的支持率正在下降,而东欧政权的支持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A. 西方大国之间出现了金融和关税贸易大战

B. 各国开始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 英国即将面临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

 

查看答案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所谓社会主义者分为三类……第二类是现今社会拥护者……他们力图保持现今社会,不过要消除和它联系在一起的弊病。为此,一些人提出了种种简单的慈善办法,另一些则提出了规模庞大的改革计划。”据此可知

A. 当时社会存在着各种形式科学社会主义

B.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

D. 恩格斯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科学分析

 

查看答案

13世纪,以法国为主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13世纪后半期新文化萌发之际,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多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古典文化最早在西欧复兴

B. 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C. 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D. 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承继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