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 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 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 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 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A 【解析】根据材料中“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提出“还我青岛”口号,可知,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思想,排除B;结合1919年5月7日和青岛可知此时正是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为了宣传爱国意识,此时也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故C错误;材料主要是借传统文化来深化国人的爱国意识,并非博得列强的理解,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查看答案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C.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 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根源于

A.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A.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B.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D. 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扰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像痛斤暴君那样,他痛斤为暴君服务的纲常名教:“三纲之摄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是“暴乱无理之法”,是“愚黔首之术”。他特别指出,“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他由此发出了“冲决罗网”的呼声,把“君主之罗网”、“伦常之罗网”,统统列为应被冲决之列。

摘编自《谭嗣同传》

(1)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