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下半年,广东又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人数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过后又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这一现象影响了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C. 中英两国外交关系恶化
D.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956年12月,毛泽东主张允许国家市场对立物自由市场存在,并且说这就是中国的“新经济政策”。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处于相同背景
B. 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
C. 探索与苏联经济体制不同的道路
D. 出现大起大落的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 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 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 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B. 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 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强
D. 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
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 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