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 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我国领导人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次会议上
A. 周恩来就印度支那问题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B. 亚非国家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C. “求同存异”方针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中国政府修改并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A. “一条线”
B. “一边倒”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1956年底,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座谈时说:我们政府的性格,“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是跟工人、农民、资本家、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可以称他是个商量政府”。材料中的“商量政府”
A. 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色
B. 保障了基层人民直接参政的权利
C. 是新中国首部宪法实行的结果
D. 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初期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最初得到的一个基本评价是“得人心。”之所以得人心,主要是因为三大制度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B. 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C. 体现“人民性”和“民主性”原则
D. 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