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政治 | 经济 | 思想 |
19世纪 上半期 |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 |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
19世纪下半期 |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 |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断思想发展。 |
20世纪初期 (至1912年) 清朝结束) |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 |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清末新政。 | 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
C.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 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A. 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 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 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 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总统行政权力增强
B. 福利政策已深入人心
C. 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D. 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
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
A. 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B. 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
C. 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
D. 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