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

(题文)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C 【解析】 “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可见因谣言而影响官吏升降的并非是全部,故A舆论只能影响官吏的“黜陟”,而不是决定,A错误;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不能说明监察体系臻于完备,排除B;西汉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确立,使其民本理念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因此民间舆论的载体---歌谣自然成为政策取舍的重要参考,得到统治者的格外关注,故C正确;材料与选官无关,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 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 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 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查看答案

(题文)《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 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 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 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经历也说明了林语堂在文学创作、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已为世人认可。编译古诗文在林语堂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译作曾专门结集为《古文小品译英》出版,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字译与句译说,并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翻译不能以字为主体,而只能以句为本位。高健在《翻译与鉴赏》一书中写道,我们从林语堂那里所能吸收到的,应是那种种的“情趣、意趣、诗趣、活趣、天趣、逸趣、雅趣与野趣”。林氏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林氏正是秉持这种工匠精神,雕琢出众多传世佳译。林语堂指出,“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陈平原在《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中指出:“林语堂艺术思想四个支点(非功利、幽默、性灵、闲适),借助于道家文化,才真正汇为一体”。

—摘编自胡玉岩、蒲瑶《林语堂译笔下的古典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翻译家林语堂的主要翻译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语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9月11日,麦克阿瑟下令逮捕以东条为首的包括珍珠港事件时整个内阁成员的39名战犯嫌疑人。11月17日,日本政府被命令逮捕并移交包括荒木贞夫、本庄繁等11名主要战犯嫌疑人。这些人被认为对1931年、1937年、1941年侵略事件负主要责任,他们和之前已被捕的以及将来被抓捕的那些人将受到国际法庭的审判。东京审判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性质在法律上的确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这样的认识、坚持这样的立场。从美国的角度看,试想那些战犯如果没有受到正义审判,那么他们统治日本这个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将难以继续维持,而恰恰是他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不仅祸害了邻国,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遭到自己人民的唾弃,才致使他们陷于非正义、不合法的地位。

——摘编自张郭《美国外交档案中有关东京审判的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5年东京审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东京审判的重大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进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两汉律令极为烦杂,魏时已加改革,但还不够简括。司马昭集羊祜、杜预等名儒重臣十四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秽,存其清约,订定新律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余字。律与令合二千九百二十六条,十二万六千三百字。又从今中划分出条例章程,称为故事,各归本官府执掌。二六八年,新律修成,晋武帝令抄录死罪条目,在亭、传(旅舍)悬挂,使人民知所趋避。从汉律令和说解七百七十三万字省约到十二万字,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人民生活上,多少减轻些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

……久经丧乱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才有可能来恢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晋书·食货志》说,太康年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威安其业而乐其事”,自东汉末大乱以来,这算是一个难得的光明时期。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晋武帝法制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