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 终身制、世袭制
B. 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 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通过改革在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制度的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屋大维
以下哪些不属于雅典民主制政治产生的条件
A. 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尖锐对立
B. 人们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C. 贵族制的集体领导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 梭伦改革的进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本人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收复台湾意图在消弭海氛,保护闽浙沿海,而不在于对海疆的积极拓展他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只是因为“从未向化,肆行骚扰滨海居民”,故“兴师围剿”,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因此,清廷中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也有人提议“弃之,专守澎湖”。但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台湾若弃而不守,势必仍作贼巢……台湾广土众民,户口数十万,岁出钱粮似乎足资一镇一线之用。”靖海侯施琅也认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若为红毛所有……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
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台湾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它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两江总督李宗羲认为“台湾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吕宋等,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力口坡,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实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之所以垂涎也……如得干略大员假以便宜,俾之辑和民兼用西人机器,采取煤、铁山木之利……自开制造之局,自练防海之师,为沿海各省之声援,绝东西各国之窥伺,此中国防海之要略也。”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海防的需要使得台湾的战略价值上升,台湾成为中国海防线上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初统治阶层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统治阶层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并简述其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中进行,称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別。宋太祖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思,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題,让对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国绕第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祈: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題,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挙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高牧区。(此处山指的是崤山;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龙门碣石均在渤海湾地区——引者注)。
可见当时的农牧业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材料二 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和民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南北漂移的现象。
——均引自《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这条农牧分界线呈现出向北抬升的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分界线北抬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农牧分界线又呈现出向南收缩的趋势,请分析收缩的具体原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