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
A. 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
B. 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
C. 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
D.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
A. 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
B. 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
C. 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
D. 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题文)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
A.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 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 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 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