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两代)”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两代)”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汉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A. 吏治废弛犯罪频发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严刑酷法主观随意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D项正确;A、B、C 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首倡私人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出了

A. “仁”与“礼”的学说

B. “君轻民贵”“仁政”的观点

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D.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

(3)俄、美、中三国对各自经济发展道路成功调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其经济发展的改革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3)材料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2)材料中反映我国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什么新变化?

(3)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的中国近代企业除表中所列之外还有哪一类?举出代表性的两个企业。中国第一家民办机器厂发昌机器厂是方举赞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上海创建,此厂创办的主要原因条件有哪些?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被当作威胁民族独立与政治自由的祸害,而今,它们却被认为是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主体。对其“积极变化”理解有误的是

A. 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柞

B. 减少了国际政治分歧与经济差距

C. 加速了资本流动与科技传播

D. 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