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一主张
A. 否定“存天理,去人欲”
B. 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C. 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 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
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
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
A. 加强思想控制
B. 培养政治人才
C. 扩大儒学影响
D. 确立选官制度
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皇帝把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这从侧面反映出
A. 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
C. 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B. 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 都抑制了土地兼并
D. 都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
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A. 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D.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