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四川大量吸收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其中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这表明
A. 地方民间组织不了解共产党政权
B. 国民党企图在部分区域内长期抵抗
C. 国民党发动民众与解放军对抗
D. 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工人、农民、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爱国绿林英雄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日本的侵略。这表明
A. 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明朗
B. 中国军民的抗战已经开始
C.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抗日成为全国各界的呼声
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 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B. 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
C. 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
D. “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提出《资政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