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武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开始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使得社会发展程度各异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
A. 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对外开放
B. 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有完全的自治权
C. 民主改革是为了废除剥削制度和消灭阶级压迫
D. 民主改革使中国各地区的发展趋于一致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 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题文)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 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 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