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但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
A. 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 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 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
D.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侯之叔)于曲沃。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师服意在
A. 离间宗亲关系
B. 取消分封制度
C. 维系统治秩序
D. 建立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