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罗斯福实施“新政”,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所有这些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伟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原则无处不在
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 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 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 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反映了当时
A. 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 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 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
D. 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1/3,石油产量为战前的2/5,生铁产量为战前的3%;1920年的工业产值为14亿卢布,只及战前的13.8%,棉织品的产量降到战前的5%。这种情况促使当时苏俄政府
A. 着手解决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
B. 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作出妥协
C. 扩大工业企业营业生产的自主权
D. 成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表明近代中国
A. 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 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C. 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
D. 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
1914一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B. 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 仍然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
D. 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