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A. 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 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 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D 【解析】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天朝上国”和“夷夏之防”的观念仍然强烈,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开头一篇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是为了防止出现针对西学的反对和批判,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郑观应的目的,排除;B项不能说明郑观应如此安排的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郑观应的思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后期,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很少种植棉花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在这些地区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传统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查看答案

清末革命派传播些描述清初满族军队暴行的图书,比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这些书内容的真实性备受质疑,但是耸人听闻的故事激发了大量群众的反满情绪。这说明

A. 革命目标高于历史真相

B. 政治宣传歪曲历史研究

C. 辛亥革命缺乏历史依据

D. 历史书写反映群众心声

 

查看答案

“光绪二十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 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D. 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A.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C.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