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1792年的法国,当国民公会内部就是否审判国王路易十六出现激烈争议时,雅各宾派代表马拉挺身而出,在会上大声呐喊:“要保证人民的幸福,必须砍掉暴君的头”;“要挽救祖国,必须砍掉暴君的头。”这表明马拉推崇
A. 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B.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C. 洛克的君主立宪
D.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 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 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马尔西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权威含立法权和执行权两个部分,而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是国家最高权威,只有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据此可知,马尔西略
A. 具有人民主权思想
B. 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
C. 阐释了主权国家观念
D. 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 提倡民本
B. 呼唤仁爱
C. 强调理性
D. 倡导美德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他还说过:“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反映了他
A. 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B. 以大量的财富支持城邦
C. 以人为中心关注世界
D. 要求人民听从上帝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