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献并举制:“(隋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献并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重提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肾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梁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年考试内容改革述评(《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 根本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中国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 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之道益公”可从历经时间、发展程序、选拨方式、影响深远等方面分析其特点。第二小问根本原因:可以从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考虑,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人才的培养和选拨。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比较:关键是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以从两者目的、考试内容等方面分析不同;可以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的角度、考试竞争和公平的角度、文化发展的角度等进行分析两者相同之处。第二小问看法: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进行认识高考制度;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进行教育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今中国,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

A. 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B. 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

C. 增强民族认同感

D. 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

 

查看答案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

A. 是教育领域拔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有利于强化公民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D.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查看答案

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A. 注重人文关怀

B. 强调历史理性

C. 重在现实批判

D. 借鉴先进理念

 

查看答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

A. 袁隆平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

B. 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 中国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D. 中国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查看答案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 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 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 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