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事件 |
19世纪中期 |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
1840—1842年 | 鸦片战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
1856—1860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1—1864年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19世纪70年代前后 | 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894—1895年 |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
1898年 | 戊戌变法 |
1900年 |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
1901年 | 清末新政 |
1911年 | 辛亥革命 |
1912—1919年 | 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
1915—1923年 | 新文化运动 |
——据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整理
材料为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
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西汉政府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
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
唐高宗时期,洛阳以东为水运,洛阳以西为陆运。中宗景龙三年,京师农业歉收,有人建议朝廷迁到洛阳“就食”。中宗不肯,说“岂有逐粮天子耶!”
北宋建都汴京,漕运路线大大缩短。南宋建都临安,位于产量区内。
元都大都,粮食“仰给于江南”。大运河中段改南北取直,东移山东;运河漕运,常因天旱水浅,河道淤塞不通,致使漕船不能如期到达。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朝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
清道光六年后,又开始实行河、海并漕。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改漕粮折银(指用银两或其他物品代替)。同治十三年(1874年),官办轮船招商局成立,漕粮运输逐渐由海轮代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以上材料根据有关资料整理汇编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历史上的漕运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漕运衰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1861年,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到南京并度过了十五个月。对此,罗孝全曾声称:(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洪秀全此举意在
A. 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
B. 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
C. 重振太平天国政权的内政以及外交
D. 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
“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这旨在强调拜上帝教
A. 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
B. 强调发展对象的民间性
C. 中西文化畸形结合产物
D. 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下表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中变化表
省份 | 1851年 | 1874年 |
安徽 | 约3760万 | 不足1460万 |
江苏 | 约4430万 | 不足2000万 |
浙江 | 约3000万 | 不足1100万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 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 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