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

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C 【解析】 材料认为大盗的窃国就是接过了儒家圣人所鼓吹的那套仁义道德、治国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主张杜绝圣人,抛弃才智,指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思,属于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道家思想主张社会倒退,排除A;法家思想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排除B;道家思想蔑视当时复杂的社会等级秩序,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区域文化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B. 慷慨悲歌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C. 齐、鲁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D. 楚文化脱离周文化影响独立发展

 

查看答案

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查看答案

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19世纪中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70年代前后

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1901年

清末新政

1911年

辛亥革命

1912—1919年

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1915—1923年

新文化运动

 

 

—据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整理

材料为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