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有思想家揭露道学家是伪君子,是“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该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是
A. “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佛其能。”
B.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 经济特区的建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
下图所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C. 国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D. 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 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 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 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