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
A.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
C.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
D. 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
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C.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 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 《三国志·魏书》 |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 《后汉书·汉献帝本纪》 |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部。时操军兼有饥疫,死者大半。……引军北还。 | 《资治通鉴·汉纪》 |
A. 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
B.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帅
C. 曹操率军在作战中失败
D. 曹军因饥饿瘟疫而失败
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
A. 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 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C. 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 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A. 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
B.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D.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A. 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 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 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