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三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 繁体字 |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
音译外来词 |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
赋予旧词新涵义 |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
其他 | 西學、洋錢 |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格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 1945年8月8日 | 苏联对日宣战 |
1939年9月1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1988年6月-7月 |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
1941年6月22日 | 苏德战争爆发 | ||
1942年1月1日 |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 ||
1942年7月-1943年2月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1989年-1990年 |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
1945年2月 | 雅尔塔会议 | ||
1945年4月30日 | 苏军攻克柏林 | 1991年12月 | 苏联正式解体 |
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АЕМ”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材料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6分)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10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