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美国
A. 制定了《紧急银行法》
B. 颁布了《农业调整法》
C. 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
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不仅是正常的现象和规律,而且是推动技术进步、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换代革命的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没有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我们今天可能仍然停留在油灯照明、马车运输、用长矛大刀对抗洋枪洋炮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此材料说明
A. 经济危机在客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B. 没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社会进步
C. 我们应该多制造经济危机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 经济危机是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
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 1965 | 1970 | 1975 | 1979 |
家庭总收入 | 100 | 100 | 100 | 100 |
集体农庄的收入 | 39.6 | 40 | 43.5 | 43.7 |
个人副业收入 | 36.5 | 31.9 | 25.4 | 26.9 |
家庭总支出 | 100 | 100 | 100 | 100 |
购买食物、衣物 | 58.9 | 55.1 | 47.9 | 50.3 |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 14.0 | 15.0 | 16.0 | 14.5 |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 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B. 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
C. 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D. 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
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 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A. 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C.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 “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 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 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 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