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

 

 

 

示例一: 不同: 古代中国:官民相对,等级森严。 近代中国: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百官是人民公仆。 说明: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近代中国: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巨变(社会转型)。 示例二: 不同: 古代中国:官民相对,等级森严。 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说明: 中国:大河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雅典:海洋文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示例三: 不同: 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体,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 近代西方:公民主体和权利不断扩展。 说明: 古代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生产力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有限。 近现代西方:社会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推动了思想的解放;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从纵向来看,中国古代是官民对立,等级森严;近代中国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百官是人民公仆。从纵向来看,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体,但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而近代西方公民范围扩展到全体国民,公民主体和权利也在不断扩展。根据材料信息,从横向来看,古代中国与雅典关于“人民”的看法和社会地位不同;近代中国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以及社会巨变,关于“人民”的观念与西方逐步接近。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论题,从以上分析来看,横向或纵向确定某一论题均可,然后联系有关史实来说明不同的社会现象,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表述,看法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二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做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美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1835年,法国作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讨问美国城市曼切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象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简要分析晚清官员探究西方政治制度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与张荫桓关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有何不同。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分析各自的理由,通过以上材料和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頒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查看答案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时,陈独秀认为以群众力量扫荡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中央则答复:说某地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固然是错的,但是简单的说,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则亦有语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无意改变当前形成的革命道路

B坚持苏俄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无力控制中共内部的矛盾分歧

D在民主革命初期极为保守的政治策略

 

查看答案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反映出

A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

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查看答案

据有关资料介绍,1967年至1976年的十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事为6.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为9%,如果此则史料真实可信,那么保持这一时期增长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是

A. 邓小平的经济全面整顿措施

B. 苏联对华经济建设的支持

C. 周恩来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