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A. 避免吏治腐败
B. 削弱宰相权力
C. 完善明朝法制
D. 抬高皇帝权威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下列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 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 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 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 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
C. 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 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 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 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 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