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 钟表工业发达
B. 贫富差距缩小
C. 工人消费水平高
D. 工厂纪律严格
(题文)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服饰改革
②礼仪的革新
③不缠足运动
④婚姻风俗的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 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
年份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1937年 | 16% | 4.4% | 7.3% |
1942年 | 58% | 78% | 49% |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 工业布局因工业内迁而改变
C. 工业结构随战争而调整
D. 官僚资本逐步侵蚀民族工业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材料表明
A. 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B. 明成祖担心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C. 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D. 朝贡贸易追求未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