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有学者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可知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翻译有误
B. “余粮”征集制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国家的做法受到人民的拥护
D. 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在技术方面主导美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是
A. 信息技术
B. 原子能技术
C. 生物技术
D. 化工技术
1932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说:“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里走,关键在于恪守美国传统,而不是乱搞什么新花样。联邦政府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这里的“传统”指的是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孤立主义
(题文)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由此可知,关于福利制度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根除了贫富分化
B. 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根本原因
C. 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 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等弊端
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表现分别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 实行“混合经济”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建立各种国际组织
C.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