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
A. 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
B. 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的直属领地
D. 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矢志改革,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和参知政事等职。其中,相副职,分割其行政权的是
A. 签判
B. 知县
C. 通判
D. 参知政事
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说明
A. 唐代相权过大限制了皇权 B. 明内阁实际架空了皇帝
C. 三省制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唐代政治体现了民主化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局的局面
B. 科举制能为统治者选拔真才实学之人
C. 科举制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D. 科举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