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经济运行的好坏可以说成为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再无回头之路。”该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A. 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全面总结
B. 使美国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C. 使自由主义思想彻底退出了美国经济
D. 有助于美国和西欧各国摆脱经济危机
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 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B. 金融市场被扰乱
C. 失业人口增多
D. 民主制度遭破坏
有学者统计,美国在1933年时的工会会员不到300万,1939年就已达900万;工会组织冲破了行业界线,出现大量蓝领工人的产业工会;工会组织大规模地进入钢铁、汽车等基础工业。这反映出经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
A. 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健全
B. 走出了经济困境
C. 基层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D. 注重缓和劳资关系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 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 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根本变革
C.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D. 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持续增长
下表为1933—1939年美国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情况
年份 | 金额(美元) | 年份 | 金额(美元) |
1933 | 1223329000 | 1937 | 2653918000 |
1934 | 2380865000 | 1938 | 3236600000 |
1935 | 2532512000 | 1939 | 3185447000 |
1936 | 3119013000 |
|
|
该表反映出
A.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美国得到运用
B. 美国财政赤字现象有所减轻
C. 新政规范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秩序
D. 新政的着眼点是缓解供需矛盾
1934年8月,由杜邦家族成员率领的一批最激烈(也是最富有)的罗斯福的反对者组成了“美国自由联盟”,号召民众反对新政的“教条”政策。其中“教条”政策应该是指美国政府
A. 整顿金融建立银行信用保障
B. 削减耕地面积和销毁农产品
C. 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
D. 成立的“联邦紧急救济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