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期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 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 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 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 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 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 冶铁业规模宏大
C. 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 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A. 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
B. 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
C. 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
D. 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B.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 中国农业的独立发展
D. 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 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 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A. 古代官营手工业
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