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

A. 孟子    B. 朱熹    C. 董仲舒    D. 荀子

 

B 【解析】 试题依据材料中“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理是万物的本原。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朱熹的理气论。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这一地位确立于

A. 春秋

B. 战国

C. 汉朝

D. 宋朝

 

查看答案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反映了

A.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统治者转向“以法治国”

D. 统治者转向“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的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材料三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美国二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有哪些力量冲击了此格局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

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美苏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美苏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美苏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美苏任何一边。

—《冷战与中国》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