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

中国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知行合一”。这位哲学家是

A. 程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C 【解析】 根据材料“浙江籍”“良知之在人心”“知行合一”等信息可知,材料中人物是王守仁,他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故C项正确;AB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排除;王夫之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

A. 孟子    B. 朱熹    C. 董仲舒    D. 荀子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这一地位确立于

A. 春秋

B. 战国

C. 汉朝

D. 宋朝

 

查看答案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反映了

A.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统治者转向“以法治国”

D. 统治者转向“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的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材料三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美国二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有哪些力量冲击了此格局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