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关系友好
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 侵犯了中国领土
D.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分封制、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