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

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订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桑哥执政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 万锭,银1593锭、金100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

 

 

(1)①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②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③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④统一货币的推行;⑤农牧业制度的保障;⑥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⑦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 (2)①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③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④巩固了元朝统治;⑤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⑥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⑦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⑧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可以得出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可以得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 万锭,银1593 锭、金100 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和结合第一问的条件和所学可以得出影响。 整体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观点概括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代一统,惩责其非,废九品中正法而创进士科。历代踵行,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顾颉刚《中国考试制度史》序文

材料二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三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查看答案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 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 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查看答案

分析我国《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 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 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

D. 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