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时期,松江棉布、杭州丝绸并称“衣被天下”,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

明清时期,松江棉布、杭州丝绸并称“衣被天下”,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 手工业开始出现专业化

B. 明清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C. 纺织业制瓷业实行专卖

D. 全国市场体系日益发展

 

D 【解析】 从材料“衣被天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全国市场体系不断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明清时期严格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制瓷业专卖制度,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 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

B. 抗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C. 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

D. 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查看答案

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即宋人杨冠卿所称“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的称提之术。该措施意在

A.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 规避战时金融风险

C. 保障纸币正常流通

D. 增强社会重商意识

 

查看答案

东汉初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梗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这反映了当地

A. 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B. 农业生态出现恶化

C. 土地兼并普遍盛行

D. 农业生产环境良好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

A. 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

B. 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

C. 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 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在回答第十九个问题即“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呢”时说:“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16年8月,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写道,“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及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不同。其理由是什么?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