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据统计,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71年增长6.6%。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3968亿元,比1972年增长9.2%。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革”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革”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施行的生产队在全省占比85.4%。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这说明
A. 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 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 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极大的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从根本性上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 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B. 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
C. 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
D. 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