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现象出现于何时?到宋朝时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2)使材料二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有哪些?
(3)李贽对材料二的态度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5)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华丽的活动戏台上,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外台上的意境和神韵。以下有关京剧产生原因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努力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