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

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2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

 

(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 (4)【评分参考】略。 【解析】 试题 第(1)问,考试制度方面的特点据材料划分层次仔细概括。第2、3句介绍了升舍考试,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第4句,介绍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体现出教学与考试分离;第5句,“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说明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相联系。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首先是具有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作用,其次三舍的设置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第(2)问,对比材料中各人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会考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利弊。争论双方即主张有利者和有弊者。教育部长朱家骅属于主张有利者,他认为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水平,进而考查对比各学校成绩;陶行知等人认为有弊,指出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国家发展和学生健康。最终结果,依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即一方面坚持会考,另一方面对具体实施方法作出调整。 第(3)问,逐句分析材料,材料在介绍两种考试时,首先指出其设立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分析考试的侧重点,据此概括SAT和ACT设立的初衷即可。二者的区别,对两种考试的侧重点进行比较即可。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指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这是因为“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这一政治制度正是联邦制。 第(4)问,选取一个角度,不需要综合以上材料,抓住一点阐述即可。结合材料一,可以从年级和学段的设置来考虑;结合材料一、二,可以从考试成绩的判定依据、考试内容、教育内容方面来考虑;结合材料二、三,可以从全国统一考试和自主命题的形式来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查看答案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 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查看答案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查看答案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