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990年3月14日,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了宪法,将其中第六条“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修改为“苏联共产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团体和运动通过自己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意味着苏联( )
A. 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B. 人民将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C.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被否定
D. 效仿西方走议会民主的道路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
A. 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
B.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D. 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
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A. 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 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 ( )
A.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实行 B.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 表明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D. 实质是全面实行私有制经济
“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列宁的这些言论表明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B. 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宣告失败
C. 列宁认识到商业的积极性并为我所用
D. 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的苏俄国情不符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主张停用货币”。下列对材料的合理解读是
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