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 见【解析】 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反映了孟子的伦理观,即人性善,政治上则主张仁政;从材料二中的“生而有好利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 (2)从材料二中的“生而有好利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材料三麦迪逊认为“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都主张用法律来加以约束与引导。 (3)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主要考察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全面客观地分析人性两个方面的统一,既要看到人性的却有两面性,但又要看到治理国家、规范社会对解决人性问题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均要充分调动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孨《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查看答案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查看答案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 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查看答案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

A. 法家的改革思想

B. 道家的无为思想

C. 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墨家的尚贤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