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A. 克己复礼
B. 为政以德
C. 民贵君轻
D. 有教无类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D.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 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 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对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
——古罗马《法学阶梯》第一卷第二篇
材料二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从概念上讲,“德礼”是儒家的,“刑罚”是法家的,“昏晚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原理及哲学》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说: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蒙古人带有原始草原部落的传统入主中原,因此元朝法律还有,子殴死杀父仇人,不但无罪,还能得到仇家五十两丧葬费的赔偿。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