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 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 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 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 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 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 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B. 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
C. 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 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民变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为摊派《辛丑条约》赔款而直接增加在民众头上的捐税至少有60多种。群众性的抵抗拆迁民房、抵抗铁路征地等层出不穷。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是民变积累引起的改朝换代
B.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C.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结果
D.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辛丑条约》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