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位理赞化,以安生民”。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祥,内阁会议先就来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中英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度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1)原因: 明朝:废丞相后皇帝无法处理所有的政务 英国:资产阶级不满国王把持行政权,汉诺威王朝国王不愔英国事务,为内阁摆脱国王的控制提供了有利时机。 (2)不同: 明朝: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或皇帝的顾问机构),对皇帝负责。 英国: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 (3)影响: 明朝: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落后于西方 英国: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英两国历史上内阁制的形成。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不同,两国内阁制的性质也不同。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英国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内阁制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英国内阁制的形成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朝内阁制形成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联系教材所学,是因为废丞相后皇帝无法处理所有的政务。英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以及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可以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以及联系教材所学,得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对皇帝负责的特点;根据材料三的“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以及联系教材所学,可以得出英国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的特点。 (3)中、英两国内阁制度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可以根据以上对两国内阁制不同性质的分析,以及联系教材所学各自的影响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注和保障普通人的基本权利,代表了立法理念的进步方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十二铜表法》第9表

(1)《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结合材料一指出该条款体现的立法观念?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

——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2)材料二作者认为美国宪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这一功能对美国社会政治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材料三  世界近代各国重要法案一览表

时间

国别

法案名称

主要特点

1689年

英国

《权利法案》

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

1787年

美国

《联邦宪法》

体现人民主权、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

1791年

法国

《法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制,王权受到严格限制。

1871年

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

规定皇帝拥有军队指挥权、官吏任免权、议会召集权和解散权

1889年

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

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保障臣民拥有基本权利,但天皇拥有制定法规、缔结条约等不受议会制约的权力

1912年

中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拥有人身、言论等基本权利,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1924年

土耳其

共和国宪法

土耳其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大国民议会被赋予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确立了一种以多数人统治为主要原则的民主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世界潮流和近代亚洲各国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

A. 中共已经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B. 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中共已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D. 中共将城市斗争与农村革命紧密结合

 

查看答案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导致中共党员数量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的屠杀政策 

②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选择 

③红军长征推动农村革命运动的高涨   

④日本扩大侵华对革命力量的打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陈独秀在谈到两党合作方式时说: “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这表明

A. 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    B. 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C. 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D. 陈独秀排斥革命统一战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