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
A.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
B. 斯大林的经济思想
C. 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
D. 斯大林的革命活动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该国取得的成就是
A. 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 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
C.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A. 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 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下表是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代表大会 | 高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初等教育 | 家庭识字 |
八大(1919) | 23.9 | 24.9 | 37.0 | 14.1 |
九大(1920) | 9.4 | 23.4 | 32.1 | 10.6 |
十大(1921) | 7.7 | 23.3 | 48.4 | 7.4 |
十一大(1922) | 8.6 | 21.0 | 0 | 11.2 |
十二大(1923) | 未统计 | 29.4 | 49.7 | 未统计 |
十三大(1924) | 6.6 | 17.9 | 66.8 | 8.8 |
表中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
A. 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
B. 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
C. 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D. 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
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 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 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 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 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A. 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 《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 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 《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